●真正的良吏往往是從廉吏修煉而來,在公廉基礎(chǔ)上不斷提升能力,保持清廉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。沒有廉潔這個“1”,能耐再大也是“0”,方向錯了,腳力越好,跑偏越遠(yuǎn)。
古人云“能吏尋常見,公廉第一難”,道出既廉且能的良吏之可貴。其實,真正的良吏往往是從廉吏修煉而來,而保持清廉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。沒有廉潔這個“1”,能耐再大也是“0”,方向錯了,腳力越好,越跑越偏。這個道理,在史書掌故中一再得到驗證。
公生明,亦生智;廉生威,亦生能。清廉往往是能力的“放大器”。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奉為清廉的榜樣,也被視為智慧的化身,他“不別治生,以長尺寸”,一生淡泊明志、夙夜在公,“功蓋三分國”,被稱頌千古。被康熙譽(yù)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于成龍以“絕不以溫飽為志,誓勿昧天理良心”自勉。他在廣西羅城3年,對內(nèi)安民勸業(yè),對外緝盜剿匪,當(dāng)?shù)卮笾?,百姓安居樂業(yè);在福建布政使任上,巧妙地運用官方糧食儲備,狠狠打擊囤積居奇的糧商,及時平抑糧價波動,恢復(fù)市場秩序。于成龍去世后,遺物僅為“綈袍一襲、靴帶二事,瓦甕中粗米數(shù)斛、鹽豉數(shù)器而已”,別無余財,謚號“清瑞”。百姓感念其造福一方,販夫走卒都為之痛哭流涕。在他們身上,廉是能的底氣和動力,與能交相輝映。
廉,則己身正,亦能正人;廉,則無所畏懼,敢于迎難而上。北宋包拯一生廉潔公正、剛正不阿,行事英明果斷,老百姓譽(yù)之為“包青天”,成為清官的象征。包拯曾經(jīng)“權(quán)知開封府”,針對“衙門八字開,有理無錢莫進(jìn)來”的積弊,對內(nèi)嚴(yán)肅整頓吏治,減少訴訟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直接開門納狀,推動公正審理,避免暗箱操作、營私舞弊。面對京城錯綜復(fù)雜的人際關(guān)系網(wǎng),包拯不徇私情,執(zhí)法嚴(yán)峻,在他治下,令行禁止,“貴戚宦官為之?dāng)渴郑務(wù)呓詰勚?。任?wù)無一不難,卻無一不成,廉吏心底無私,坦坦蕩蕩,恰恰成為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。
堅守清廉初心,方能行穩(wěn)致遠(yuǎn),成就一番事業(yè)。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已過而立之年的胡林翼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。這一年,他得到師友幫助,通過捐官再次踏上仕途,機(jī)會來之不易,而他的選擇卻令人大跌眼鏡。按照當(dāng)時規(guī)定,捐官者有權(quán)“自擇善地”,可以去江南等膏腴之地,但胡林翼選擇去貴州!他坦然對友人解釋,“某初為政,此邦貧瘠,或可以保清白之風(fēng),而不致負(fù)良友厚意”。胡林翼后任湖北巡撫,運籌謀劃、嘔心瀝血,數(shù)年之間將“天下第一破爛之鄂”變成了“天下第一富強(qiáng)之省”,曾國藩多次盛贊其才勝己十倍。觀其初心,至真至誠、堅如磐石。
歷史充滿了教訓(xùn),不少名噪一時的“能吏”因為丟失清廉這塊“壓艙石”,最終落得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。北宋丁謂才能出眾,過目成誦,“少以文稱”,時人譽(yù)之“文追韓柳,詩似杜甫”,棋琴書畫無所不精,在多個工作領(lǐng)域都頗有建樹。真宗時期,丁謂歷任工、刑、兵部尚書,兩度拜相,封晉國公,為朝廷所倚重。但他后來私欲膨脹、無所不貪,蛻變?yōu)榈湫偷摹凹樾爸肌薄X澣缁?,不遏則燎原;欲如水,不遏則滔天。丁謂被罷官抄家后,搜出的財物不可勝數(shù),他的四個兒子、三個弟弟也全部被降黜。包拯曾任端州知府,端硯名滿天下,他在任上卻沒有帶走一方硯臺,相比之下,云泥立判。能用于公,則興業(yè)強(qiáng)國;能專于私,則害己禍家。
良吏當(dāng)自廉吏始,在百轉(zhuǎn)千回中堅守初心,在為國為民中施展抱負(fù),人生至幸至樂。正如人稱立功立言立德“三不朽”的王陽明所感嘆,“此心光明,亦復(fù)何言”?。ù迲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