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東周列國志》記載,秦穆公問大臣蹇叔:“怎樣才能稱霸天下?”蹇叔回答:“要稱霸天下,必須做到毋貪、毋忿、毋急這‘三戒’?!逼渲?,毋急是說性急則易受挫,懂得“酌緩急而布之”,方能行穩(wěn)致遠。
我們常說,蹄疾步穩(wěn)方能行遠。其意是告訴人們,前行之路,不可急躁,更不可急功近利。一旦急于追求目標,導致心態(tài)不平、步子不穩(wěn),就會出現(xiàn)這樣那樣的差錯,反而難以實現(xiàn)目標。
文學家、史學家汪琬在《跋〈劍閣圖〉》中也闡述了蹄疾步穩(wěn)的道理。文章寫道:“予因思士大夫處崎嶇崄巇之場,率當安閑如此,然后可濟于難。若輕薄躁妄,未有不失身墜者?!泵鎸ο駝﹂w一樣的險關(guān),只有安然處之,才能順利渡過。倘若輕浮刻薄、急躁妄動,很可能墜地。
《菜根譚》中有一句名言:“歲月本長,而忙者自促;天地本寬,而鄙者自隘;風花雪月本閑,而勞攘者自冗?!鄙钪?,要想成功,就要懂得快與慢的辯證法。凡事不能急功近利,而應(yīng)踏踏實實、篤志守恒、始終如一。長此以往,必定能達到至高境界。反之,看似表面很用功、很努力,卻心不恒、志不專,往往事與愿違。
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:一個人想成為劍客,便問他的師父,憑借他的資質(zhì),要練多久,才能成為著名的劍客?他師父回答:“十年?!笔瓴拍艹雒?,他感到太久了。于是又問,如果他加倍苦練的話,又需要多久才能成為知名劍客呢?這次,他的師父卻回答:“二十年。”他疑惑不解,又繼續(xù)發(fā)問,如果他晚上不睡覺,夜以繼日地苦練又需要多久才能出師呢?這次他的師父回答:“如果你這么急于出名的話,那你永遠沒有成為劍客的可能了。”
殊不知,一位了不起的劍客,必須一只眼睛向前看劍,另一只眼睛向后看自己。只有這樣,才能不斷反省、不斷錘煉,從而有所精進、逐步提升。如果兩只眼睛都盯著“出名”,已經(jīng)沒有足夠心思精力看自己和劍了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倘若急于求名,反而成不了名。
事情往往就是這樣,太過速成,結(jié)果速朽;太想成功,結(jié)果失敗。探究起來,根子就在于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有了太多的功利、太多的浮躁。君不見,那些想一夜成名的人,總是曇花一現(xiàn);那些靠一時的取巧而成為“網(wǎng)紅”的人,總是紅得不長久。這中間,缺少的就是沉穩(wěn)、積累和沉淀。正如陳壽在《三國志·王昶傳》中所言:“夫物速成則疾亡,晚就則善終。朝華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之茂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,惡速成。”
一個人要想成長成才,最好的辦法就是善于沉潛、向下扎根。一旦“根系”發(fā)達,功底深厚,就能自然地開花結(jié)果。曾國藩曾告誡他的弟弟:“四十八歲后,練習李邕《岳麓寺碑》,經(jīng)過八年之久,臨摹數(shù)千張紙,才有一些進步。如今你用功不滿一個月,怎能妄想一步登天呢?”這番話告訴我們,唯有不急不躁,保持恒心,堅持不懈地努力,孜孜不倦地耕耘,下足水滴石穿、繩鋸木斷的功夫,才能習得好本事、歷練真才華,成就非凡人生。(胡文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