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黨中央堅強領(lǐng)導和各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,慶?;顒邮⒋笄f嚴、氣勢恢宏,禮序乾坤、樂和天地,充分體現(xiàn)了儀式感、參與感、現(xiàn)代感,辦出了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、中國風采,起到了統(tǒng)一思想、凝聚力量、振奮人心、鼓舞士氣的作用,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?!?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慶?;顒踊I辦工作各方面代表
7月13日,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慶?;顒涌偨Y(jié)會議在京舉行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慶?;顒邮⒋笄f嚴、氣勢恢宏,禮序乾坤、樂和天地,充分體現(xiàn)了儀式感、參與感、現(xiàn)代感,辦出了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、中國風采。
無論在現(xiàn)場還是通過視頻觀看,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慶祝活動的隆重儀式,身臨其境一般感受到團結(jié)奮進的力量。
這種力量,正是禮樂文化通過儀式帶給我們的統(tǒng)一思想、凝聚力量、振奮人心、鼓舞士氣的作用。
禮樂文化,是指以禮樂教化通行天下,既使人修身養(yǎng)性、謙和有禮,又能體悟正道、威儀有序,這是我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(nèi)涵和意義所在,也是往圣先賢制禮作樂的初衷。
禮序乾坤,樂和天地,正是“大樂與天地同和,大禮與天地同節(jié)”題中之義。
禮序乾坤,因為禮是天之經(jīng)、地之儀,代表了莊嚴的秩序和儀則;樂,是天地間的盛世和聲,是文明與道德的彰顯。所以,體現(xiàn)先秦哲學思想、政治思想、美學思想的《禮記》明確言道:“樂者,天地之和也;禮者,天地之序也。和故百物皆化,序故群物皆別。”
其實在中國,重視禮樂是自先秦以來三千多年傳統(tǒng)文化的基本特征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。因為在中華文化傳統(tǒng)中,小到一家、大到一國,都是按照“禮樂”的原則建立起來的。從國家典制到服飾、建筑、言談舉止等,都體現(xiàn)了禮樂精神。
這種禮樂文化,正是通過日常的衣食住行、婚喪嫁娶,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來往等,傳達一種強烈的儀式感,提醒人們慎重對待無論巨細的每一件事。
早在上古時期,《尚書》就記載:“周公攝政,一年救亂,二年克殷,三年踐奄,四年建侯衛(wèi),五年營成周,六年制禮作樂,七年致政成王?!?br />
這里面講了周公制禮作樂的歷史,足見禮樂文化對團結(jié)和諧、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,“樂至則無怨,禮至則不爭”。
儒家經(jīng)典《論語》有一篇文章叫“為政”,其中就有一段子張向孔子問政的記錄:“殷因于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。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?!狈g成白話,就是子張向老師請教:“今后十世的情況可以預先知道嗎?”孔子回答說:“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,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。所以,即便將來一百世以后的情況,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。”孔子提出“百世可知”自然是虛指,但是通過禮樂文化、文明傳承來凝聚力量、走向未來的邏輯確實是百世不易的。
現(xiàn)代心理學對這種集體儀式活動有著系統(tǒng)的研究。集體儀式對群體的建設和發(fā)展有重要意義,可以通過相關(guān)的儀式和程序,推動產(chǎn)生群體凝聚力,激發(fā)團結(jié)奮斗的精神。
禮樂與天地同和。這種和諧是融合了天之乾健、地之厚德,打破了時空、文明的差別,而呈現(xiàn)的一種壯美。
禮樂的表達需要一定的形式,如玉帛薦獻、進退揖讓,再如黃鐘大呂、干戚羽旄等,在《偉大征程》文藝演出中,對這種儀式之美可以說表達得淋漓盡致。當然,欣賞盛大的禮樂儀式并不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,更重要的是通過禮樂文化引領(lǐng)人類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使命呼喚擔當,奮斗鑄就輝煌。通過儀式的莊嚴與神圣,既是向有功于國家和人民的先賢致敬,也是通過責任感、使命感和榮譽感振奮我們的精神,正如同催人奮進的號角,不斷喚起我們的使命擔當。
所以我們看到,《偉大征程》以大型情景史詩形式呈現(xiàn),以豐富的藝術(shù)形式和飽滿的精神內(nèi)涵,呈現(xiàn)中國共產(chǎn)黨團結(jié)帶領(lǐng)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輝煌歷程,通過儀式感、參與感、現(xiàn)代感的有機交融,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、中國風采。
鳥巢上空的禮花絢爛升起,傳遞的不僅是一份祥和安樂,更是泱泱大國大黨面向世界、走向未來的正大氣象。在盛大莊嚴、氣勢恢宏中,凝聚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啟新征程、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精神力量;在展示中華文化東方神韻的同時,向世界傳遞中國人民堅持和平發(fā)展,與各國人民共同前進的美好心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