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資治通鑒·漢紀卷二十》載:(漢元)帝之為太子也,從太中大夫孔霸受《尚書》。及即位……上欲致霸相位。霸為人謙退,不好權(quán)勢,常稱“爵位泰過,何德以堪之!”御史大夫?qū)胰保陷m欲用霸;霸讓位,自陳至于再三。
“何德以堪之”表現(xiàn)的不只是孔霸“為人謙退,不好權(quán)勢”的性格特征,更折射出一個人對待職位的態(tài)度,“不患位之不尊,而患德之不崇”,對于現(xiàn)今來說,仍然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。
為政之道,德居其首。德不僅是為人處世之基,更是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之要。縱觀古今,流芳百世、名垂青史的,莫不是德行世范之人。遠如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的諸葛亮、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范仲淹;近如“縣委書記的好榜樣”焦裕祿、“農(nóng)民將軍”甘祖昌、“忠誠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”楊業(yè)功等先進英模。他們都是勤于修身進德、以德立身的賢者。
“唯厚德者能受多?!薄?鬃诱f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謀大,力小而任重,鮮不及矣?!闭\哉斯言!綜觀近年來反腐情況,從“大老虎”到“小蒼蠅”,有的人當上了“官”,考慮的不是德行相稱與否、該如何修身進德,而是耿耿職位還不夠高、權(quán)力還不夠大,一門心思投機鉆營往上爬;不是知敬畏、存戒懼,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使用權(quán)力,而是沾沾自喜,沉浸在當“官”的樂趣中不能自拔,甚至居心不正,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(quán)力當作謀取私利、撈取好處的工具。這些人之所以被查處,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立德、不修德、不進德,由德失守致行失范,以至于走上違法犯罪道路,身陷囹圄,身敗名裂。
重德尚德崇德,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選人用人的首要條件。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鑒》中,用大篇幅論述了德與才的關(guān)系,提出了著名的“德者,才之帥也”的論斷,極盡德的重要性。司馬光反復表達這樣一條重要原則:“德者,本也”。這是對歷朝歷代吏治成敗得失的總結(jié),對于今天仍有重要啟發(fā)。
我們黨選拔和任用干部歷來重視察德,要求各級干部特別是領(lǐng)導干部,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嚴私德。選人用人的原則和標準,首要的、根本的也是“德才兼?zhèn)?,以德為先”,既看干部的才,更重干部的德,以德為先決條件,突出德的優(yōu)先地位和主導作用。
歷史和現(xiàn)實警示我們,無德不立,少德不興,必須要有自知之明,經(jīng)常捫心自問:“何德以堪之?”不論處于什么樣的職位,都要把德突出出來,時時處處注重以德潤身,就像儒家經(jīng)典《大學》里講的那樣,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”,從而不斷厚植“堪之”的道德根基。職位越高,越要重視品德涵養(yǎng)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貫注日常之中,不遺點滴之力,多積尺寸之功,努力成為一個德行高尚、操守純潔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