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面對道德窘境,常會出現(xiàn)兩種狀況:一是缺少反躬自省,出現(xiàn)問題時相互指責,“雪崩時,沒有一片雪花承認自己有責任”;二是覺得問題產(chǎn)生的根源全在制度,必須加強制度建設,認為道德教育近似說教,對解決問題毫無裨益。
其實,道德是任何一個文明的內核,任何制度,無論是政治制度、經(jīng)濟制度還是社會制度,都是這個道德內核的外延。道德建設更是需要大家有共識,然后身體力行,這樣方能引領社會風尚,凝聚世道人心。正如學者許紀霖說,制度一夜之間可以改變,但制度落實,需要軟環(huán)境的配合,這就是風氣。
1 道德問題不容小覷
王岐山同志曾明確指出:“領導干部一旦在德上出問題,必然導致綱紀松弛、法令不行?!?br />
道德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共同行為規(guī)范。當?shù)赖掳l(fā)揮作用時,不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洽,而且社會發(fā)展也比較和諧,減少人際交往與社會運行的成本。現(xiàn)在有種不好的現(xiàn)象就是人們抵觸談論道德,并將問題產(chǎn)生的原因全部歸結為制度,因為“好的制度能使壞人變好,壞的制度能使好人變壞”。當然,我們不能否認一個好的制度尤為重要,但我們也應看到好的制度本身并非一個簡單的文本,而與制度起草者、執(zhí)行者的道德品格息息相關。也就是說,好的制度里本身就包含了道德元素,而不是與道德毫無關系。
一些人反感談道德,一方面是因為道德比較抽象,沒有看到其發(fā)揮實際作用;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道德沒有問題,一旦發(fā)生事情,責任在制度而非自己。比如簡單的病,醫(yī)生給患者開價格昂貴的藥,如果按照以上邏輯分析,可能是醫(yī)生的薪酬制度不合理,需要這樣做來增加收入,與醫(yī)生的道德無關。這樣論證下去,就會出現(xiàn)一些人常說的“我這樣做,實在是沒辦法,都是現(xiàn)實逼的”。
但仔細想想,現(xiàn)在頻繁出現(xiàn)“老人摔倒無人敢扶”事件,“公路翻車,貨物遭哄搶”事件,難道真的與人的道德水平毫無關系嗎?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投之以桃、報之以李,能夠助人為樂、遵紀守法,能夠恪守職業(yè)道德,這樣的事情便不會發(fā)生。如果沒有了基本的是非善惡,就算制度日臻完美,總還是會有空子可鉆。再以醫(yī)生開藥為例,本來幾十元錢能解決的問題要開幾百元錢。有人說,趕緊建立制度打擊以藥養(yǎng)醫(yī)、過度治療的現(xiàn)象,問題在于職業(yè)的不同必然造成信息的不對稱,如果不出大事,這樣的事情很難有良好的制度來監(jiān)管,只能靠醫(yī)生的道德自律。同樣的還有汽車修理廠修車,送去修理的汽車,本來不需要換的零件,廠家讓顧客花大價錢全部更換,廠家不誠信,顧客只能吃啞巴虧,長此以往,還加劇了人們之間的不信任感。
再說說當下的一些腐敗官員,“道德敗壞”一詞引人注目,他們的劣跡也足以佐證。在懺悔中,他們往往會說思想道德出現(xiàn)了問題。懺悔不一定真誠,但卻在理。在官員腐敗的過程中,權力不受約束自然是重大原因,但官員自身的道德素養(yǎng)不容忽視。王岐山同志曾明確指出:“領導干部一旦在德上出問題,必然導致綱紀松弛、法令不行?!?br />
而有政治品格和道德操守的人,即使在外部監(jiān)督相對不足的情況下,也能清廉自守。曾國藩被稱為中國傳統(tǒng)社會的最后一個圣人。曾國藩在家書中說:“予自三十歲以來,即以做官發(fā)財為可恥,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,故私心立誓,總不靠做官發(fā)財,以遺后人?!睘榱诵奚恚鴩冻隽撕芏嗯?。晚清的政治生態(tài)可以說極其糟糕,賣官鬻爵,賄賂成風,但曾國藩憑借自己的道德品格給后人做出了表率。作家唐浩明稱贊:“曾國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義,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,一個中人,通過‘陶冶變化’,可以成為超人?!边@一百多年來,曾國藩就是道德的楷模,人格的榜樣,這是中國文化所追求的一個目標。
2 道德底線在哪里
觸犯法律的事在多數(shù)情況下是觸犯道德底線的,但我們需要有更高一點的底線,那就是古語講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不過,不管是圣人還是超人,都不是當下道德規(guī)范的內在要求,如果求全責備,反而容易因違背人性而產(chǎn)生諸多偽君子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只要求人們在道德上做到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或者說最低標準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德底線。哲學家鄧曉芒說:“凡是在這個標準之內的,我們不能說他的道德有多么高尚,但還是可以認為他沒有違背起碼的做人原則?!?br />
問題在于,道德底線到底在哪里大家并不明確,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標尺。王小波在《有些崇高比墮落還要壞》中講了一個事,說20世紀70年代,河里發(fā)大水,沖走了一根國家的電線桿,有位知青下水去追,電線桿沒撈上來,人卻淹死了。這位知青受到表彰,成了革命烈士。王小波困惑于人的一條命,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電線桿。但在當時,這種困惑會遭到批判,人家會說,國家財產(chǎn)是大義之所在,見到它被水沖走,連想都不要想,就要下水去撈。這就是當時很多人堅持的道德價值觀,若放在今天,想必不會如此。再比如說見義勇為,以前主張大家路見不平一聲吼,勇敢與歹徒搏斗,而現(xiàn)在主張在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,再救助他人。
在不同人的眼中,對道德的認知也有所不同。隨著實用主義處世觀的盛行,社會道德的包容性增強,人們對一些不道德行為采取了寬容的態(tài)度,該堅持什么,該摒棄什么都變得模糊不清,金錢至上的觀念正在大面積地蠶食著人們的靈魂。
正是基于此,道德相對主義認為,道德規(guī)范都是相對的,沒有什么絕對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線。正因如此才導致是非不分、善惡不明。堅持原則變成了不會做人,不遵守規(guī)則叫頭腦靈活;見便宜就占是有本事,舍己為人被懷疑目的不純了;誠實守信被當作傻,會算計被看成高智商;堅守平凡崗位被譏諷為沒本事,不勞而獲反而變成了有本事……由于道德底線模糊不清,很多事都得以制度的方式來規(guī)范,比如有的單位規(guī)定“嚴禁用公款打麻將”,有的醫(yī)院規(guī)定“嚴禁向患者索要紅包”,等等。
其實,正是道德不彰的地方,才需要制度來彌補。像醫(yī)生索要“紅包”本已是觸犯道德底線的事,還要三令五申,足見我們的道德處境并不好。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對道德標準的要求出現(xiàn)了下滑,比如,醫(yī)生收了“紅包”,那只要他做手術負責一些就行了;駕考教師收了錢,只要他能照顧一點就夠了。
若如此,我們在道德認知上便失去了共識,各行其是,道德滑坡之勢愈演愈烈。因此,我們應該有些共同的道德規(guī)則。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升指出,普遍的道德規(guī)則在任何社會、任何條件下都是一樣的。比如,一個人不能無緣無故地傷害他人。雖然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民族的人們對于“人”“傷害”“傷害的原因”的認識可能是不同的,但是,其道德的意義是一致的。正是有了這些基本的道德底線,人才擺脫了動物式的生存競爭狀態(tài)而步入文明的狀態(tài)。
觸犯法律的事在多數(shù)情況下是觸犯道德底線的,但我們需要有更高一點的底線,那就是古語講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王曉升說:“在價值多元化的條件下,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應該遵循哪些道德規(guī)范,那么他可以問自己什么是他自己所不希望的……如果他自己不希望吃自己種的菜,那么他就不應該把它賣給其他人。雖然這種道德立場過于消極,但是它至少會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人們在社會行動中傷害他人。”
3 如何走出道德危機
建設制度的同時,我們不能忽略道德本身。用哲學家何懷宏的話來講,就是“探尋和構建一種從制度正義到個人義務的全面的‘共和之德’”。
道德失范令人憂慮,于是大家紛紛開出了藥方,希冀建設一片道德凈土,其中的藥方之一就是加強制度建設。這個過程無疑是必不可少的,因為現(xiàn)在的人不是在無組織無制度的狀態(tài)下生存,除了個人本身的善惡外,其道德水平難免受到來自群體、制度的影響。在現(xiàn)實中,當誠實信用屢屢碰壁而坑蒙拐騙取得成功時,道德滑坡就難以避免;當官德差的人屢被提拔時,其他人就會效仿。這樣的話,整個社會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(huán)。比如企業(yè)競爭中,本來應該靠誠實信用,但如果市場經(jīng)濟制度不夠完善,就會出現(xiàn)一些企業(yè)為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,突破道德底線。在學校里,由于職稱制度的不甚合理,大家為了評職稱弄虛作假,甚至行賄受賄。
所以,完善制度確實必不可少,這樣才能激發(fā)出人們向善的一面。道德是一種公務服務。道德有一種心理暗示,當一個人領先做出道德行為時,別人往往會跟著效仿;當有人領先做出自私自利的行為時,別人也會跟著效仿。心理暗示后面的根據(jù),便是道德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。由于這一性質,道德能成為一種風氣,在一個道德水準很高的社會內,新來的人也會提高自己的道德要求。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一旦蛻化,道德的信任感被破壞,它就很難重新恢復,因為人人都不提供道德服務,為什么自己要為別人提供這種服務呢?
但建設制度的同時,我們不能忽略道德本身。用哲學家何懷宏的話來講,就是“探尋和構建一種從制度正義到個人義務的全面的‘共和之德’”。也就是說,唯制度論或唯道德論都是不可取的,應該在制度上和個人道德上一起下功夫。
至于我們經(jīng)常說加強道德建設,總以為讀幾本圣賢書,背一背道德格言就行了,很多地方還出臺了公民道德教育手冊,但是效果并不明顯,還被人譏諷為假大空。其實,道德關鍵在于實踐,以行動來感染周圍的人,不能要求別人做,而自己不做。現(xiàn)在反腐正酣,無論是打鐵還需自身硬,還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,都暗含了這個意思。而對于一個平常人,做一個高尚的人、有利于社會的人,理應成為一種人生的價值追求。(化定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