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們這個月的作風督查什么時候開始?”一到月初,身邊總會有同事、朋友向筆者詢問同樣的問題,每每遇此,總是讓人左右為難。一則作風督查是不定期進行的,時間上并不固定;二則即便知道了日期,出于保密性質,不可外泄。這樣一來二去,總會“得罪”一些人。
當前,作風督查是各級紀檢監(jiān)察機關強化作風建設、實現抓早抓小的利器,隨著“嗑瓜子聊天、瀏覽不良網頁、逛淘寶購物、炒股打牌”等問題被曝光,作風督查的威力和效果日漸顯現。正因為如此,少數機關干部對作風督查可謂是談之色變,想方設法規(guī)避檢查。
其實,畏懼也好,規(guī)避也罷,對待作風督查的“眾生相”暴露出作風建設常態(tài)化背景下,個別黨員領導干部產生的“不適反應”。一段時間,有的黨員習慣上班就“沖浪”,在虛擬世界中消磨時間;有的工作時間三五成群,邊吃邊聊,把本職工作放一旁;有的在服務窗口頭一歪、臉一拉,對群眾擺高架子。凡此種種,極大地損害了干部隊伍形象、破壞了黨群關系,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的差評也由此得來。
作風督查的目的就是借助時間不確定、人員不固定的方式,提高干部職工對作風建設的重視程度,進而用思想上的自覺來引領行動,達到“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的成效。黨員干部如果一味地絞盡腦汁“軟抵抗”,跟督查組“躲貓貓”,沒有從思想層面有所警醒,即便躲得過初一,也終究逃不過十五,受處分、挨“板子”是遲早的事兒,個別領導還可能會因此被摘“帽子”。
“與其選擇逃避,不如坦然面對”,對待作風督查,時刻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才是“上策”。要不斷撥準自己的行為“指針”,把心思花在謀事創(chuàng)業(yè)上,將精力用在為民服務中,把握好分寸,懂得取舍,如此,面對出其不意的作風督查才會坦然面對。(胡劍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