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典籍,最使人有切身感觸,入人肺腑的,是古典詩詞。閱讀它們,記誦它們,是感知中國文化最便捷卻最可靠的通道。筆者數(shù)十年讀誦下來,感覺它們與自己的人生,有著極為深切的連接和啟示。
首先,古典詩詞對筆者的影響,最可觸可觀的,是在實際生活層面。孔子曾經(jīng)對“詩”的作用意義,有一節(jié)人們熟知的高論:“子曰:小子,何莫學(xué)夫《詩》?《詩》可以興,可以觀……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。”他說讀“詩”可“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”就深得我心。
春天外出踏青,是放飛心情,也是放飛詩情的好時節(jié)。出郊外,進(jìn)淺山,觸目是一片青綠和簇簇花紅。初春,碰頭就是詩:“天街小雨潤如酥,草色遙看近卻無。”那時的田野,遠(yuǎn)遠(yuǎn)看去似乎“草色”茸茸一片,可近前去,卻發(fā)現(xiàn)它們還并未生發(fā)開來。古人細(xì)致的觀察描述,一下子就切入深心。我們看到了佳景,也乘便領(lǐng)略了好詩句。
初春時節(jié),外出走走,還常常遇到這樣的景致:細(xì)雨飄飛,似有若無,微風(fēng)掠過,舒爽輕快。那種情形,使內(nèi)心輕松愉悅,卻幾乎無以名之。好了,請古人:“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(fēng)?!薄靶踊ㄓ辍薄皸盍L(fēng)”之美,已足夠令人贊嘆,可“沾衣欲濕”“吹面不寒”,那種細(xì)密感受,精微描述,如果不是身在其間,并以自身的藝術(shù)修養(yǎng),捕捉到最有代表性的畫面,如何能描繪得出?
還有兩句詩,也是在郊游時認(rèn)識的。杜甫一首小詩,很可愛。其中后兩句是:“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?!?br />
剛開始讀,以為桃花應(yīng)該是一例的色澤,詩人為豐富情調(diào),有意用“深紅”“淺紅”兩詞修飾。有一天到一處半坡栽遍桃樹的地界,花正紅著,一片爛漫。興奮走近,一下子傻眼:花各自美艷,此深彼淺,不同地紅著!總以為杜甫看重人情,不承想他對自然萬物,也這般肯用心思,觀察得如此細(xì)致,描摹得如此精微,令我除了敬服,也在對自然的認(rèn)知上有了長進(jìn)。
家居小城,出門走不過半小時,便是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水。這里是上游,水流極為清澈。女兒曾對大學(xué)同學(xué)夸贊家鄉(xiāng):進(jìn)山就是大氧吧,河里舀起就是礦泉水……夏秋時節(jié),我們常去河里游泳。那時的河邊,永遠(yuǎn)生長著不盡的蘆葦。蘆葦高過人頭,沿水蔓去,一下子十里、數(shù)十里,那陣勢,真是浩然。秋風(fēng)掠起,蘆葦開放,一派莽莽白色,起伏之間,令人心旌搖蕩。穿行其間,感受無限,卻無言表達(dá)。讀《詩經(jīng)》,一首詩常常為人引述: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;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人們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后兩句。也對,前兩句只是興起的引子嘛??梢淮巫穼ぃ殚喿⑨?,大驚:“蒹葭”正是蘆葦。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,正是我們眼見身歷的情形。從此,我不再無言。每逢此景,詩句自然浮現(xiàn),因為我尋不出比“蒼蒼”更形象的描述,只有拜服古人的簡潔。
近些年,野菜大走時興,好吃又綠色。家鄉(xiāng)近山,常見的幾種,有兩種令我大為興嘆:薇菜和蕨菜。聽到這名字,我不禁感嘆:這菜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就有: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歸曰歸,歲亦莫止?!薄摆毂四仙剑圆善滢?。”雖然都是作為起興的引子,可到底反映了當(dāng)時人們利用、采摘薇菜、蕨菜的情形。一下子,我們和數(shù)千年前的古人交匯了。閱讀古代典籍,還有比這更讓我們感到親切的嗎?
踏青,更要趁早。那是唐代詩人楊巨源說過的:詩家清景在新春,綠柳才黃半未勻。若待上林花似錦,出門俱是看花人。
你想清清爽爽踏訪春光,那就早早安排出門。柳葉清淡,花蕊初吐,清晨為細(xì)雨所浥,來風(fēng)清涼,此時最緊要的是少閑人。整個天地都是你們的。那個心情,想想就無限清暢。你去晚了,景象不用想,楊巨源詩后兩句寫著的。(楊建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