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兩三點,到周邊批發(fā)市場為鄉(xiāng)親們的平菇找銷路;放棄休假接待來考察的慈善基金會,結果在陰雨中被毒蟲咬傷……這是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代表李朝陽的真實經歷。作為安徽省的一名普通駐村干部,他2012年從省里到村里工作時,“心里沒底”“是被動員去的”。然而5年過去,當鄉(xiāng)親們用印著289個紅手印的請愿書挽留他時,他感動于這份信任,主動選擇繼續(xù)留任。
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駐村第一書記、扶貧干部,無疑是今天中國基層脫貧攻堅的“火車頭”。怎樣幫助鄉(xiāng)親們實現脫貧、成為一名把老百姓帶入致富快車道的領路人,值得每一名扶貧工作者思考。
在李朝陽的經歷中,“289個紅手印”讓人印象深刻。這說明,對駐村干部來說,擺在第一位的是和群眾打成一片、走進群眾心里,獲得大家的支持。有這么一個真實場景:一位扶貧干部陪縣領導調研貧困戶,剛到一家貧困戶門口,一條大黃狗直撲到這位扶貧干部身上,嚇得旁邊縣領導一身汗,而這位干部卻樂呵呵的。原來,扶貧干部常來這戶家庭,狗跟他都有了感情。雖是一個小細節(jié),卻充分展現出扶貧干部的傾情付出。常到老鄉(xiāng)的炕頭上嘮嘮嗑、多到田間地頭邁邁步,真正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(fā),就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,團結大家勁往一處使,打開脫貧工作的局面。
有了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只是第一步,扶貧工作需要下大力氣,但更要使巧勁。俗話說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許多后發(fā)地區(qū)貧困落后,并不是真的一無所有,而是沒有利用好特有的資源、缺乏將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的門道,導致地區(qū)產業(yè)化水平較低。因此,駐村干部不僅要對當地資源了如指掌,更要成為某些領域的行家里手。近些年金融扶貧、電商扶貧、產業(yè)扶貧在不少地區(qū)開花結果,大放異彩;有的地區(qū)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,既保住了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又提高了經濟效益,一石二鳥。而這些成果,多離不開扶貧干部開闊的思路、靈活的頭腦和敢闖敢干的拼勁兒。
誰都知道,基層條件苦,脫貧攻堅更是時間緊、任務重,如何吸引人才到基層來工作并且留住人才,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日前,在第四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基層一線扶貧工作者是脫貧攻堅的生力軍,對他們要在政治上關心、工作上支持、生活上保障,支持他們在脫貧攻堅戰(zhàn)場上奮發(fā)有為、大顯身手”。實際上,這正是強調要建立健全基層扶貧工作的人才保障機制。只有解決后顧之憂,扶貧干部才能放開手腳,干出一番事業(yè)。
“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,必須付出百倍努力。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,駐村干部負責打通脫貧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扶貧工作的動力源,每位干部都來不得半點懈怠。正如一位駐村干部所言:“脫貧攻堅如一場大考,我們的成績和鄉(xiāng)親們的表情掛鉤,鄉(xiāng)親們日子越紅火、笑得越開心,我們考的分數也就越高?!奔热皇强荚?,自然不能馬虎。實干苦干巧干,就能換來老百姓由內而外的笑容,答出一張高分考卷,摸出一條致富門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