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的部署,清楚表明“一刻不放松,半步不能退”的堅決態(tài)度。不少黨員干部說,“寸土必爭”“一寸不讓”,是過去五年正風肅紀與反腐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經驗,也是保持態(tài)勢、固化成果的重要一招。實踐證明,樹立制度權威,釋放制度能量,最管用的就是“不松”“不讓”“不退”。
鑒之以往,教訓不少。為什么多年就是解決不好組織渙散、紀律松弛問題?是因為有的地方總是在制度安排上預留“后門”——“原則上不準”“一般來說不辦”,聽起來好像沒毛病,卻從這種彈性表述中看出有空可鉆。為什么多年來就是解決不了執(zhí)行紀律“高高舉起、輕輕放下”的現象,是因為一些人總是過不了人情關,紀律和原則被悄悄邊緣化了。
“會哭的孩子有奶喝”、“能鬧的干部機會多”、“膽大的官員好處多”、“打擦邊球的領導本事大”。在不少地方,含含糊糊的規(guī)定和束之高閣的紀律,把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慣得不知敬畏、沒有規(guī)矩。
“一寸不讓”必須是落地帶響的具體行動。公務用餐有標準,超標了自己必須拿錢補交;不得公款旅游,違反了要一分不少把錢退回來;長期占用公車即刻收回來,占用公房馬上退出來;不得濫發(fā)獎金補貼,一旦發(fā)現,當事人和負有領導責任的同志必須承擔責任,違紀必須處分,不能用“為大家著想”當遁詞……原則問題上,必須公私分明,毫厘“不讓”。
“一寸不讓”必須體現為嚴肅的組織措施。報道說,五年以來,各級紀檢監(jiān)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問題18.9萬起,處理黨員干部25.6萬人。常說的“對事不對人”,是一種善意規(guī)勸和批評;但在制度、在紀律面前,恐怕既要對事也要對人,不能見到人頭就“讓一寸”,看到熟人就“退回去”;以致有違規(guī)違紀之事,卻不愿追究責任主體。五年處理25.6萬名黨員干部,堪稱問責大風暴。試想,沒有重典整飭,沒有嚴厲問責,公款吃喝、旅游、送禮等不正之風,管得住、治得了嗎?
真名實姓在媒體通報,依紀依規(guī)給予紀律處分,使得有些單位和干部壓力不小。有人說,公費買煙買酒送禮,公費宴請吃喝,也是為了工作,因此而受到處分,好像不合人情,或可有寬宥之處。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,而實際上,恰恰是多年來管黨治黨的一個誤區(qū)。
制度意義在于剛性約束,執(zhí)行效率體現治理水平。一把尺子衡量,一以貫之執(zhí)行。制度面前,不應因個人理解而改變;執(zhí)行制度,不能以個人目的而變通。所以,即使是好心也不能違反制度;即使是好意辦了錯事也要受到紀律處分。想想就會明白,如果“退讓了”“放松了”,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肯定落不了地;反“四風”也很難取得成效。
有人形象地說,“小月餅透出大道理”。“小”是說,這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吃食,了無新奇,沒人在意?!按蟆笔钦f,連續(xù)幾年治理吃喝送禮,讓人們豁然醒悟——“小處”往往是干部作風軟肋;忽視“小處”更是剛性制度被悄悄銷蝕的一大原因。最樸素的道理是:“一刻不放松,半步不能退”。一個節(jié)點一個節(jié)點抓,一年接著一年干,樹立的是制度權威,釋放的是紀律能量,帶動的是作風轉變,塑造的是廉政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