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先锋 色图,一级特黄aa大片免费,肉丝性爱视频网站,毛片小说网站,狠狠撸av在线小说,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

歡迎訪問北京濯政溢彩文化,我們專注于黨建文化、廉政文化、警示教育基地設計施工建設!
咨詢熱線:133-7178-9867010-6994 5568
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
新聞資訊

聯(lián)系我們

北京濯政溢彩文化

手 機:133-7178-9867
電 話:010-6994 5568
郵 箱:zhuozhengyicai@qq.com
地 址:北京市通州區(qū)新華大街紅旗大院

兩箱日記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8-07 瀏覽次數(shù):233 文章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
  

圖為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(qū)東嶠鎮(zhèn)珠江村三座厝。這里既是林汝楠故居,也是莆田沿海早期的革命據(jù)點之一。叢文俊 攝
  “獻身革命哪愁難,百煉千錘只等閑。雙鬢而今飄白雪,寸心到死似丹丸……”
  翻開承載著歷史的木箱,一本本黃舊磨損的日記本上,承載著一段段難忘的革命故事。
  撰寫這些日記的人名叫林汝楠。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,即原中共閩中地委副書記、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副政委。
  一
  林汝楠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(qū)東嶠鎮(zhèn)珠江村三座厝的一個普通家庭。三座厝是革命時期珠江聯(lián)絡站舊址,也是莆田沿海早期的革命據(jù)點之一。林汝楠繼承淳樸正直的家風,從小聰慧好學,追求真理。
  1929年,中共莆田縣委委員吳承斌來到當?shù)攸c燃革命之火,15歲的林汝楠就在革命環(huán)境里熏陶著。全面抗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他參加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外圍組織“抗日十人團”,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,共產(chǎn)主義信念在他心中逐漸扎下了根。
  1939年,林汝楠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。在這里,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籍,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。不久,他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擔任廈大總支宣傳委員,并積極參加革命活動。
  1943年,林汝楠以優(yōu)異成績從廈大畢業(yè),根據(jù)黨的指示,返回家鄉(xiāng)全身心投入革命活動。他受聘于莆田中山中學,以教師身份作掩護,從事黨的地下工作。不久,因身份暴露,林汝楠參加了中共閩中游擊隊,直接投身于血與火的戰(zhàn)斗。一路踏著荊棘前進,他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直至領導閩中人民開展革命斗爭,足跡遍布閩中的山山水水。
  “一個革命者就得百煉成鋼!”林汝楠多年來一直有記日記和畫速寫的習慣。在一篇普通日記里,這名“戰(zhàn)士”記載了一段翔實嚴酷的戰(zhàn)斗場景,并用這句質樸的話語收尾,表明了磐石般的革命意志。
  在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風的歲月里,林汝楠和戰(zhàn)士們一起挖野菜、啃草根,風餐露宿,穿著破舊單衣借火御寒,在烽火連天中艱苦斗爭,多次戰(zhàn)地負傷。
  二
  1946年6月,林汝楠任中共閩中特委委員。同年11月,他奉命回莆田開展工作,在北高沿海地區(qū)恢復黨組織和游擊隊活動的據(jù)點,培養(yǎng)了一批新的革命力量。他帶領工作隊,與貧苦漁民交朋友,建立了可靠的魚水關系。經(jīng)過艱苦細致的工作,他與隊員們發(fā)動群眾開展“抗丁”斗爭,組織起一支100多人的群眾武裝,后統(tǒng)一組建為莆田人民游擊隊,于1947年4月并入閩中游擊縱隊。同時,為改變部隊裝備差、糧食短缺的狀況,林汝楠帶領幾名同志想方設法籌集經(jīng)費、糧食、藥品等重要物資,為當?shù)剡M一步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  1947年,國民黨反動派發(fā)現(xiàn)三座厝是革命活動中心據(jù)點,又是林汝楠的居住地,將其列為“清剿”重點。至今,在三座厝的第一道廳門上,仍留有醒目的彈孔痕跡。
  “北高、珠江、西亭、溪安、常太等基點村,輪番遭到‘搜剿’,基點村群眾付出了重大犧牲,我們與人民是生死相依,患難與共……”日記本里記錄的這件事,發(fā)生在1947年,林汝楠等人按省委命令,率領游擊縱隊轉戰(zhàn)戴云山,不幸被重兵圍困而失利,多位指戰(zhàn)員壯烈犧牲。
  崢嶸歲月,幾番陵谷。透過這些殘缺不全的日記本,可以清晰地看到閩中游擊縱隊在戰(zhàn)斗中不斷發(fā)展壯大的歷程,也更能感受到林汝楠鐵一般的信仰、鐵一般的擔當。
  1948年6月,林汝楠任中共閩中地委副書記,因地委書記黃國璋離職就醫(yī),遂實際主持閩中地委工作。1949年2月,主持組建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,任副政委。其間,領導閩中地委和閩中支隊擴黨練干,開展敵后武裝斗爭,接應和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閩中地區(qū)。
  三
  新中國成立后,林汝楠賡續(xù)共產(chǎn)黨人的精神血脈,大公無私、兩袖清風。他不讓子女用公家的一個信封或一頁公文紙,兢兢業(yè)業(yè)地奮斗,直到生命的最后。
  他生活樸素,三餐粗茶淡飯,冬夏各兩套粗布衣,僅有一套呢子中山裝,外出開會時才穿上。他要求孩子們從小獨立生活和分擔家庭瑣事。根據(jù)林汝楠的女兒回憶,林汝楠每月工資200多元,固定郵寄40至80元給有困難的革命群眾和烈士遺孤,并且承擔起其三叔遺孤的部分生活費。
  在日記中,林汝楠這樣寫道:“我多次受傷,都在群眾家養(yǎng)傷,他們千方百計為我求醫(yī)買藥,將自己舍不得吃的一點點大米、番茄、茄干都留給我吃,他們卻吃野菜地瓜渣。有一次我的傷口化膿了,南日島老媽媽葉老沙把剩下一塊破棉撕下給我洗傷口?!?br/>  1956年,仙游石湖底老區(qū)群眾阿梯父子來福建省教育廳看望林汝楠。事后,林汝楠思緒難平,對其子女說:“戴云山失敗后,我們路經(jīng)石湖底,要是沒有他們父子的幫助,我們即會全軍覆沒?!币恢σ蝗~總關情,林汝楠永遠忘不了老區(qū)群眾,永遠與他們保持著魚水之情。
  潤物細無聲,林汝楠以自己的言傳身教,成為他人的一面鏡子、校正人生的坐標。在他的影響下,全家男女老少共14人投入火熱的革命生涯:他的二弟擔任莆田縣工委書記,三弟參加了閩中游擊縱隊……還有很多群眾也參與到革命斗爭中,在血與火的洗禮中,演繹著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。
  林汝楠說:“我這輩子沒有什么遺產(chǎn),只有兩箱日記?!边@兩箱日記看似簡單,卻是他留給人們最動人、最寶貴、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。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,很多事物都是轉瞬即逝,但精神的力量能永遠鼓舞一代代人發(fā)揚紅色傳統(tǒng)、傳承紅色基因,用忠誠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。

010-6994 55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