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當我們得到親情陪伴、從中獲取力量時,當我們割舍不下、徜徉在親情溫暖中時,請一定記得在是與非、公與私上清清楚楚,在名與利、情與愛上清清白白,不干糊涂事、不做糊涂人、不被親情裹挾。這是一種清醒、一種遠見,也是一種責任、一種擔當。
在《詩經》的三百多篇中,《小雅·蓼莪》是最偉大的篇目之一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”以詩的形式歌唱了人間的至親至愛。朱熹在《詩集傳》注釋“昊天罔極”時說:“言父母之恩如天,欲報之以德,而其恩之大如天無窮,不知所以為報也?!备改钢鳌叭缣鞜o窮”,而兒女卻“不知所以為報”,《蓼莪》的抒情主人公就在這樣一種自責中一唱三嘆,把一個“親”字演繹得真真切切。
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親字為“至也”,指的是事物之間已經達到了距離極近的一種狀態(tài)。清代段玉裁在《說文解字注》中,進一步把親的意思解讀為“親密無間”“情意懇到”,并且說:“父母者,情之最至者也。故謂之親。”顯而易見,無論是物理還是心理,與我們距離最近的,首先是賜予我們身體發(fā)膚、培育我們長大成人的父母“雙親”,他們最能當?shù)闷稹坝H”這個字。由父母之親逐漸擴展,“親”后來有了指一切親人的意思。不論關系遠近,不論是血脈關聯(lián)還是以社會禮法為基礎的其他關聯(lián),我們每個人,在社會上都處在“親”的網絡之中。
中華民族自古講大義、重親情。無論是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”的期盼,還是“有弟皆分散,無家問死生”的無奈;無論是“洛陽城里見秋風,欲作家書意萬重”的睹物思人,抑或是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”的濃郁思鄉(xiāng),都是牽掛親人和被親人牽掛的親情暖流。也正是因為有了親情的激勵和支撐,才讓一個個客居他鄉(xiāng)的游子在跋涉中,哪怕遇上了狂風,也能把它寫成一首浪漫的歌;即便遇到了暴雨,也能把它吟成一行醉人的詩。“不要在遙遠的距離中割斷了真情,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,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”,不知撥動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弦。珍惜親情,呵護親情,是道德倫常的基本底線,是社會和諧的深層次根基。
但從另一層面來看,“親”又可能是一些問題產生的根源。一些人分不清公與私的界限,讓權力、貪欲的藤蔓纏住了親情。有的領導干部,在外經得起聲色犬馬的誘惑,在家受不住親人的軟磨硬泡,或是出于為子孫謀家財、為后輩做鋪墊的想法,不惜鋌而走險、因親枉法、折損大義。從近年來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來看,諸如“父子兵”“夫妻店”“全家‘腐’”“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”的現(xiàn)象屢見不鮮,親情關系變味、走樣,被扭曲成了伙伴關系、工具關系。
親情本是最珍貴的人間真情,然而若任其凌駕于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,突破了黨紀國法的底線,它就會變成“溫柔的陷阱”。疼愛不是溺愛,寬容不是縱容,從政為官,就要管好自己,管好家人,管好身邊人。這是從長遠為親人著想,也是對公義的堅守、對自己的保護。始終把黨紀國法挺在親情前面,做到談情不忘義、顧親不逾矩、護親不過線,親情才能高尚恒久,才能化為潤物細無聲的春雨,而非腐蝕變質的濁流。
“情感就像吹動帆船的風力,理智則是把持方向的舵手?!碑斘覀兊玫接H情陪伴、從中獲取力量時,當我們割舍不下、徜徉在親情溫暖中時,請一定記得在是與非、公與私上清清楚楚,在名與利、情與愛上清清白白,不干糊涂事、不做糊涂人、不被親情裹挾。這是一種清醒、一種遠見,也是一種責任、一種擔當。(郝思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