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一”國際兒童節(jié)前夕,一封“家長來信”和“老師的回信”在“朋友圈”熱傳。一位家長在信中反對孩子學習劉胡蘭,認為其精神已經(jīng)過時。對此,網(wǎng)上一封“老師的回信”贏得點贊,也道出了大多數(shù)人的心聲。
針對“請劉胡蘭離我們的孩子遠點”的論調,回信開宗明義指出,每一個英雄都是有其時代背景的,劉胡蘭、王二小等生活在戰(zhàn)爭年代,壓根沒有無憂無慮的童話世界,只能被迫、無奈又決絕地反抗迎擊。家長教育孩子,應該把真相擺在他們前邊,讓下一代明辨是非善惡,而不是淡化甚至否定英雄。正如另一篇題為《如果,當年那個女孩不反抗……》的文章所言,那個年代千千萬萬的劉胡蘭們對絕望的反抗,“只有一個共同的理想,就是為了新中國”。
中國人普遍有英雄情結,在我國歷史上也出現(xiàn)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。他們或為了個體自由,或為了民族獨立,不惜拋頭顱灑熱血,以自己的犧牲換來萬千人的幸福。這樣的英雄,值得我們崇敬,也應該得到我們的紀念。對于這樣的英雄事跡,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曉、幫他們理解,也應該以身作則為他們作出示范。
常言道,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事實上,為人父母有什么樣的英雄觀,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態(tài)度。正因此,身為父母,更應補上實事求是的英雄歷史課。
身教,恒重于言傳。近日河北保定一小學“致禮國旗”的視頻引發(fā)熱議,被網(wǎng)友稱為國歌響起時“瞬間震撼”。據(jù)學校老師講,并沒有人要求孩子們這么做,而是他們自發(fā)的行為。事實上,孩子身邊父母、教師的一言一行,都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。成人們把理想信念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學為人師、傳承示范,延續(xù)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。
一位母親曾對14歲的兒子飽含深情地寫道:媽媽希望英雄主義的光芒,能照亮你人生的星空,希望你做一個理想主義者,即便是很小的選擇也能脫離庸常的低級趣味。誠哉斯言!每年兒童節(jié),在為孩子們送上祝福與禮物后,還請父母們抽點時間為他們講述前輩先賢的勇敢,在日常生活中,還請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遵紀守法、品德高尚的榜樣,幫他們培育良好情操、樹立正確觀念,延續(xù)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。(洪樂風)